Search

【淑婷談居禮夫人「正名」爭議】小時候的我確實曾感到疑惑,難道居禮夫人沒有自己的名字嗎?為什麼好像得諾...

  • Share this:

【淑婷談居禮夫人「正名」爭議】小時候的我確實曾感到疑惑,難道居禮夫人沒有自己的名字嗎?為什麼好像得諾貝爾獎的是王太太、張夫人這樣?可惜當年的國小自然老師沒有幫我解答。

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 Marie Skłodowska Curie(瑪麗 斯克沃多夫斯卡 居禮),不是Madame Curie(居禮夫人)。而國教院指出課綱裡沒有出現Maria Skłodowska-Curie,所以只能在教科書編輯上請編撰者留意,目的是讓科學史「不應落入單一性別或族群的觀點」,所以學生或家長也不需要擔心增加考試負擔。

教育原本就是與時俱進,課綱修改就像一場戰役,你可以害怕孩子學到的與自己不同、比自己更多,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為什麼Maria Skłodowska-Curie平行保留了她原來的波蘭姓?不同年代的女科學家會遇到哪些不同的困難;為什麼女性在中國歷史上只以烈女、守貞等溫順美德留名?最早教科書為什麼不用「瑪麗居里」而是用「居里夫人」?(該不會當年編撰者誤會M是夫人的縮寫而非原名縮寫)

當然,女性的姓氏也是從男性家族獲得,但這不就是學習有趣之處?我們可以去理解在傳統社會下女性處境有多艱難,西方(與日本)婚後改夫姓的文化脈絡從何而來,近年又有哪些社會抗議?台灣推動母姓運動還可以作延伸討論呢!而居禮夫人本身就曾對於女性身分在科學發展上的不受重視感到不滿,這樣的正名行動其實更有助於學生理解,在科學領域上女性長年受到的打壓與忽視。

男性讀者可能很難想像,在20年前,我們這一代女性高一填寫分科的年代,女學生被認為理所當然要填文組,然後讀自然組的女學生代表以後很好嫁、會眾星拱月......男人難道不能類比自己若填文組,會被認為不聰明、成績不好等刻板印象嗎?現在或許沒有這樣的狀況了, 但不代表我們能否定過去的性別不平等事實,以古鑑今,不斷修正教育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推薦這套《追夢,我的世界宇宙大》上下兩冊,認識台灣一群努力在各領域追夢、曾被打擊、又站起來突破社會束縛與自我困境的女性故事。

#我不是偉人也沒卓越表現但我也不想被叫O太太


Tags:

About author
雖然一個在亞熱帶的台灣,另一個在寒冷的北國波蘭,但是新手媽媽淑婷和蔚昀在育兒路途上感到的徬徨無助和孤單,是一樣的。她們都曾經狂翻教養書/部落格,為了自己的孩子無法像書上/網路上的小天使一樣乖巧而崩潰,千百次自問:「我是不是遜媽咪?」但是,當她們開始對話,淑婷和蔚昀發現:「原來我們已經夠好了!」這份交換日記紀錄了兩個媽媽真實的育兒心得,以及自我的成長過程,希望可以帶給讀者安慰、鼓勵,激起更多對話,讓所有的爸媽都在育兒這條路上昂首闊步。
這是波蘭媽媽蔚昀和台北媽媽淑婷的交換日記,由一樣是新手媽媽的yoyo繪製
View all posts